经原作者冯海鹰和摄影记者林松的同意,将报导全文摘抄如下:
马有顺——古稀“北漂”传播新技术;萨翁奖励的盘锦乒乓老人
谨以此文献给出征不莱梅世乒赛的国手们及为国球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题记
摘录于《盘锦日报》第6751期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乒乓国手惨败在对手的横握板下,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非要找到横握板的克星。那时他是人们眼里的怪老头。
“含胸,双膝微曲,小屁股撅起来,像人小兔子一样灵活。对……”后来到少年宫当教练,他又成了孩子们心中慈祥、风趣的爷爷。
他顿悟了直拍转横拍的打法,继而发明了直可横球拍和练球器。这位老人就是被老伴笑称“乒乓球精神病”、被弟子和球友们尊称“乒乓老人”的马有顺。
以一手直拍瞬间转横拍的随机应变之势,连续两届在辽河局乒乓球赛上获得老年队冠军,叱咤当年盘锦乒坛。这样的打法能否被别人接受?自己能不能为中国乒乓事业的发展做点贡献?他先后拜访徐寅生、蔡振华、吴修文……尽管每个观摩他演示的“大家”都赞不绝口,可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打法仍然没有登上“大雅”。
要问“乒乓老人”今在做什么?说出来难免又让人惊讶——年近七旬的他成了“北漂”一员,到北京开公司、办网站,传播创新技术和快乐乒乓的理念。业余,他和北京的大学们以球会友、和北体教授合作搞课题研究。今年3月,在朋友的引见下,马有顺亲手给萨马兰奇送上了特意制作的球拍,因为他在乒乓球领域与众不同的贡献,还被授予萨马兰奇基金会颁发的“体育杰出贡献奖”。
北大学生的忘年交
1995年马有顺在《乒乓世界》刊登《我也是个超级球迷》后,结识了全国各地400多个球友。闲下来时,他就和那些球龙“褒电话粥”,害得老伴常和他急。2005年春节回家,小儿子见老爸那么热衷于联系球友,就说:“到北京办个网站吧,那样就能把近20年的研究推向社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且在网上和球友聊天不花钱,不能发表文章。真是两全其美。”儿子的建议和父亲一拍即合。
马有顺在北京的住所和北京大学只隔了一条马路,不到十分钟的路程。通过当年的球友、北大乒乓球老师武文珠,马有顺顺利办了一张北大乒乓球会馆的年卡。
北京大学乒乓球馆里20张球台常常爆满。马有顺谦虚、热情、友好,同学们很快就和这位满头银发、笑容可掬的可爱老头成了忘年交。
新来的同学一看他满头银发,气度不凡,都喊他“教授”,他就开玩笑地告诉人家:“我是教授的朋友。”打球时遇到问题,他不耻下问,同学们遇到问题,他也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的同学好奇地问:“马爷爷,您在他们中间怎么人缘那么好?”
马有顺打球有激情——一会儿直握,一会儿横握,一会儿切一板,一会儿拉一板,一会儿哇哇乱叫“好球!打死你!”动作也矫健敏捷,那种忘我的精神和独特的打法让同学们领略了什么是快乐乒乓。
大学生们支持马老的创新精神。马有顺的创新式打法和球拍在北大和周围的圈子里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有的同学试用了他的球拍后,迫不及待地请求他按照同样的质量给做一个。
马老师网站忒热闹
2005年8月,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马有顺的网站正式向公众开放,名字就叫“马老师乒乓球创新技术交流网”。
在儿媳的细心管理下,“马老师乒乓球创新技术交流网”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目前访问人数已经达到3.4万多人次,注册的网友也有40多位。其中有马老师新近结识的小球友,也有当年结次的老球友,真正实现了这位古稀老人创办网站的初衷——为普通球迷位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创新的技术能及时为那些需要它的人所用!
在网站里,马有顺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直横换握技术、马式球拍和马式练球器,人们可以通过视频直观地了解直横换握技术的打法,在论坛里可以随意交流对创新技术的意见和看法,在乒乓辞典里可以随意翻找乒乓球的相关知识。
“马伯伯最值和令人尊敬的品格是他会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球友。”“马伯伯是我见过对乒乓球最执著,对球龙最热心的前辈。”“马老师,我很敬佩你的创造力,你的气概,你的勇气,你的精神!!”“大师兄,你真了不起,小弟应向你好好学习。——广东省揭东县乒乓球训练基地主教练彭文良”……看了这些真挚留言,马有顺老人快乐着他的快乐。
北体教授的合作伙伴
自1992年马老师发明首款马式直可横球拍以来,从专利的申请到技术的进展,都得到了北京体育大学的认可、指点和支持。时任北京体育大学小球教研室主任的吴修文老师,更是赞许有嘉、着意推广。
之后 ,新任北京体育大学小球教研室主任刘丰德老师,曾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直握与横握转化的实际操作技术,与马老师的直横换握法在理论设想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北京体育大学科研处的支持下,于2005年底共同正式成立了“乒乓球直可横技术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准备利用一年到二年的时间,在科学数据与实践技术两个层面,对“直横换握法”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依照初步掌握、技术分类、相关步法、数据测算、实战应用等次序一一展开,以使尚处于实际探讨阶段的“直横换握法”,在科学理论层面上得以总结和提高,在培训、练习的层面上达到实战可行的水平。
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个痴迷于国球打法创新的老球迷能与北体的教授专家合作课题研究,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说到这些,马有顺目光炯炯,这是对他创新研究的肯定,也更坚定了他老有所为的信心。
给萨马兰奇送球拍
一天,一位做外事工作的朋友问马有顺见过萨马兰奇没有,他不无遗憾地说:“见过多次了,不过都是在电视上,这位在奥运史上的传奇人物,怎么会有机会一见啊!”
朋友说,3月下旬萨翁将率领西班牙青少年网球队到中国北京打比赛。由于萨翁对北京08奥运会的特别贡献和特殊感情,他在北京逗留的四天将与体育界上上下下多层人士会面,并颁发由萨马兰奇基金会授予的“体育特殊贡献荣誉奖”,此奖旨在鼓励那些为体育事业作出不同于他人杰出贡献的人士。经朋友推荐,马有顺的材料被报了上去。
2006年3月25日,对于马有顺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首届萨马兰奇杯北京——巴塞罗那青少年网球赛的决赛在国家体委训练总局网球馆进行,他早早地进入了会场等待,当比赛、发奖、记者招待会……一切即将结束时,他被工作人员拥到陪同观赛的原奥委会委员何振梁老先生面前,何老拉着他的胳膊把他拉到萨翁的身边,当他激动万分地送上了一个自己精心制作的球拍,还没想好说什么呢,这位世界级的名人、可亲可敬的老者连说“Thank you, Thank you”,并握住了他的手……3月26日,马有顺被授予由萨马兰奇基金会颁发的“体育特殊贡献荣誉奖”。
延伸阅读 《转载:拳拳报国心》